您现在位置:兽医手册> 传染病> 多动物> 浏览宠文

痘病毒感染

痘病毒感染又称痘疮,简称痘。各种家畜和禽类均可发生,是一种急性、热性、接触传染性疾病。其特征是在皮肤或粘膜上出现斑疹、丘疹、水疱及脓疱。痘疮为古老的疾病之一,引起较大经济损失的是绵羊痘。
(一)绵羊痘详见本章第六节中绵羊痘。
(二)牛痘

1.病的发生和传播病原体为牛痘病毒和痘苗病毒。两种病毒同属一个亚属,在抗原性上极为相似,对牛的致病作用亦相似,但对鸡的皮肤接种反应不同,痘苗病毒在接种处可发生典型的原发性痘疹,牛痘病毒则无此反应。此外,马痘病毒也可传染给牛,引起典型症状。
病牛是本病的传染源。痘疱内含有大量的痘病毒,般由挤奶工人的手或挤奶机而传染,也可通过呼吸道粘膜传染。节肢动物可机械地传播本病。

2.诊断要点

(1)  流行特点牛痘病毒和痘苗病毒除牛易感外,骆驼、象和人等也可感染。本病很少发生,一般呈散发。

(2)  临床特征潜伏期为4~8天。病牛症状轻微,多局限于乳头、乳房皮肤或阴囊皮肤上。初呈红斑,后转为丘疹、水疱和脓疱。水疱上有一凹窝,形似脐状。脓疱破溃后形成痂皮,痂皮脱落,遗留疤痕而康复。若病毒侵人乳腺,可引起乳腺炎。水牛的痘疹多限于耳朵皮肤。

(3)   实验室检查一般根据临床特征便可做出初步诊断,必要时可进行感染细胞胞浆内的包涵体检查、病原学检查或血细胞凝集抑制试验。最好采取水疱液,作电镜检查,不仅可以看到呈砖形或椭圆形的痘 病毒粒子,并可直接与伪牛痘病毒(副痘病毒)、口蹄疫病毒和牛溃疡性 乳头炎病毒(疱疹病毒)相鉴别。

(4) 鉴别诊断牛痘的症状易与伪牛痘、溃疡性乳头炎和口蹄疫混清,应注意区别。伪牛痘的水疱上无凹窝(痘脐)。溃疡性乳头炎由疱疹病毒引起,呈现深层溃疡,无丘疹过程。口蹄疫主要在口、蹄部发生水疱和烂斑,无丘疹过程。

3. 防治病牛及时隔离。治疗可用各种软膏如氧化锌、硼酸或抗生素软膏涂抹患部,促使愈合和防止继发感染。厩舍地面、用具等用1%~2%火碱液或10%石灰乳消毒。
(三)伪牛痘

1. 病的发生和传播病原体为伪牛痘病毒。该病毒与痘苗病毒和牛痘病毒没有交互免疫性,但在血清学上与传染性脓疱病毒和牛丘疹性口炎病毒难以区别。

牛是本病毒的自然宿主,主要通过挤奶工的手或挤乳机而传播。

2. 诊断要点

(1)  流行特点伪牛痘主要侵害泌乳母牛,而且传播迅速。干奶牛、 处女牛和公牛一般不发生该病。人也可感染,以挤奶工人发生较多,有挤乳者结节之称。

(2)  临床特征潜伏期约5天。病变与牛痘相似,但极少形成脐形痘疱。开始为丘瘆,随后变为櫻红色水疱,于2~3天内结痂,在2~3周内愈合。丘疹有时不发展成水疱,而直接变为痂皮。病牛常无全身症状。

人感染后,病变通常发生于手指或手上,有时见于其他部位。开始为櫻红色丘疹,随后增大而成坚实有弹性的紫红色疹块,刺痒,不化脓,也无全身反应。于4~6周内愈合。

(3)  实验室检查根据临床病变特征和传播情况一般不难做出诊断。但易与牛痘混淆。为确诊,可采取尚未破溃的丘疹组织作超薄切片,可在上皮细胞内见到大量有核心的痘病毒颗粒。也可将病料研磨成乳剂,作细胞培养物和实验动物感染范围试验。

3. 防治与牛痘相同。
(四)禽痘见本章第八节禽痘。
(五)猪痘

1. 病的发生和传播病原体为猪痘病毒和痘苗病毒。两种病毒的抗原性不同,感染猪痘病毒的恢复猪,对痘苗病毒仍有感受性,反之亦然。

病猪和病愈带毒猪是本病的传染源。病毒随病猪的水疱液、脓汁和 痂皮污染周围环境。主要经损伤的皮肤或粘膜感染,也可经呼吸道、消 化道传染。此外,猪血虱、蚊、蝇等外寄生虫可参与传播。

2.诊断要点

(1)  流行特点猪痘常发生于1~2月龄的仔猪,成年猪发病较少。但由痘苗病毒引起者,则无年龄之分。以春季多发,可呈地方流行性。

(2)  临床特征潜伏期4~7天。病猪体温升高达41~42°C,精神 沉郁,食欲减损,流粘液脓性鼻汁,出现化脓性结膜炎。痘疹主要发生于下腹部、股内侧、背部或体侧,初为深红色硬结节,呈半球状突出于体 表,见不到形成水疱即转为脓疱,并很快结成棕黄色痂块,脱落后遗留 白斑而痊愈,病程10~15天。病死率一般不高,如管理不当或继发感 染,可使病死率升高,特别是幼龄仔猪。

3.防治应加强词养管理和卫生,灭虱具有重要的预防作用。发现病猪及时隔离治疗。重病猪可试用康复猪血清或痊愈猪血治疗,同时结合进行局部和对症治疗。对病猪污染的环境和用具要彻底消毒,垫草焚烧,粪便发酵处理。

(六)马痘

1.  病的发生和传播病原体为马痘病毒,牛痘和痘苗病毒也能感染马。在抗原性上,马痘病毒与痘苗病毒、猪痘病毒和绵羊痘病毒具有交叉保护力。

马痘的传播一般是通过刷拭用具、鞍具、饲养员和装蹄员的手,经损伤的皮肤和粘膜而感染,生殖器周围的病损系由交配和人工授精时器械消毒不严所造成。

2.   诊断要点

(1)  流行特点  马痘较少见。除感染马外,牛和人也能感染。近年我 国有的地区,于马匹人工授精季节发生地方流行性,参与人工授精的公、母马和驴都感染发病。

(2)    临床特征临床上表现为腿型、口型和生殖器型。

腿型即皮肤型,又叫传染性脓疱性皮炎。属轻症感染,仅在系部和球节部皮肤出现痘疱。开始时为丘疹,随后变为水疱,最后成为脓疱,并 干涸而结痂。局部稍有疼痛,一般不显全身症状。

口型即粘膜型,又称传染性脓疱性口炎。此型马痘症状较重,通常先在唇内面及其邻近的齿龈表面出现病变,随后扩展至舌和颊内面,有 时整个口腔都有密集的病变。偶亦见于鼻孔。病变经丘疹、水疱,发展为脓疱。病马拒食,流涎,并常轻度发热。幼驹和体质弱的病马可能死亡。

生殖器型,即在公、母马(驴)的外生殖器的皮肤和粘膜上发生病 变.病变一般历经水肿期、痘疹期和溃疡期3个阶段。有的病马病程顿 挫,只呈现水肿或轻微痘疹。病马轻度发热,食欲减退,精神沉郁,肛门附近高度肿胀,甚至达到影响排粪的程度。病程1个月以上,轻的15~ 20天痊愈。

3. 防治加强饲养管理卫生,严格执行消毒制度。发现生殖器型马痘时,应立即停止配种,对人工授精器械充分消毒。病马予以隔离治疗。工作人员应做好自身防护,防止感染。

治疗时,将患部冲洗干净,再涂抹抗生素软膏或龙胆紫液。体温高者,可肌内注射广谱抗生素。肛门严重肿胀影响排粪时,可人工取粪,并在肛门粘膜上涂抹石蜡油或魏氏油膏。同时酌情静脉注射钙制剂。

(七)兔痘

1.  病的发生和传播病原体为兔痘病毒。该病毒大多没有凝集红细胞的作用,对冷及干燥的抵抗力强,在干燥的痂皮中能存活6~8周,对热、直射阳光和碱敏感。

病兔是传染源。病毒存在于丘疹、痂皮以及肺、肝、脾、血液中,主要经呼吸道传播。

2. 诊断要点

(1)  流行特点在自然条件下,本病只感染家兔。发病率没有年龄差别,但以幼兔和孕兔死亡率较高。本病在兔群中的传播极为迅速。

(2)  临床特征潜伏期通常为3~5天。典型病例的症状是体温明显升高,呼吸困难,极度衰弱和畏光,共济失调或麻痹,全身淋巴结肿大,特别是胭淋巴结和腹股沟淋巴结肿大,是本病的特征性症状之一。同时出现斑疹,变成丘疹,最后形成脐状痘疱,并干涸而成痂皮。痘病变 可不规则地分布于全身,但最常发生于耳、唇、眼睑、躯干和阴囊等部位的皮肤,也常见于肛门和肛门周围。病兔常因支气管肺炎而死亡。死亡病例肺内常有粟粒状半透明或白色结节;肝脾肿大,也常散布有白色或 灰色小结节。

(3) 实验室检查通常采取肝、脾、肾、淋巴结等病料,通过鸡胚接 种分离病毒,或进行血清学试验、动物交叉保护试验。

3.防治平时要避免引人传染源。发现病兔应及时全群隔离,淘 汰病兔,加强消毒。受威胁兔群可用牛痘疫苗作紧急预防接种。

关键字:痘病毒感染
上一篇: 细小病毒
下一篇:伪狂犬病
网友评论
热点资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