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位置:兽医手册> 传染病> 家禽> 浏览宠文

鸭病毒性肝炎

  鸭病毒性肝炎是雏鸭的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的传染病。其特征是肝脏肿大,有出血斑,病程急速,死亡率可高达90%~100%,成鸭少见。本病最早暴发于美国,以后世界各地都陆续发生。我国也有本病的发生和流行。

【病的发生和传播】鸭肝炎病毒是肠道病毒属的成员。它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,在污染的鸭窝中可存活10周以上。对常用消毒药也有较强的抵抗力,在2%来苏儿液中37C下能生存1小时,在1%福尔马林中37C:下能生存8小时。病毒广泛存在于病鸭的分泌物、排泄物中,并可排到外界环境中;康复鸭的粪便,能继续带毒1~2个月;成年鸭也可感染.但不出现临床症状而能带毒数周。病鸭和各种带毒鸭是本病的传染源。本病能通过种蛋垂直传播,也可经消化道水平传播。

【诊断要点】1.流行特点此病主要侵害3周龄以下的雏鸭,年龄越大抵抗力越强,超过4周龄的鸭很少发病,而成为带毒者。全年都可发生,而以冬季和早春发生较多。2.临床特征发病突然,精神呆滞,离群独居,缩头拱背,不久伏地不能走动,眼半闭呈昏迷状,部分病鸭排绿色液状便。后期有神经症状,运动失调,双脚呈游泳状,头向后仰,翅膀下垂,呼吸困难,死前头颈扭曲于背上,腿伸直向后开张,呈角弓反张姿势,俗称“背脖病”。这是本病死亡时的典型体征。3.病理剖检特点肝脏肿大,呈暗红色,质脆,表面有出血点或斑。有的有坏死灶。胆囊肿大,充满胆汁。脾肿大,有斑驳状花纹。肾肿大,有条状出血。通常根据发病急剧,传播迅速,病程短,病死率高,有明显的神经症 状,肝脏肿大、出血和变性,可做出诊断。要进一步确诊,需采取病料作病原分离和血清中和试验。

【防治】预防本病应搞好孵化室、育雏室和鸭舍及周围环境的清洁卫生,加强消毒。防止从疫场引进种鸭。鸭场一旦发病,应立即隔离、消毒。对全场的鸭立即用高免血清或康复鸭血清紧急预防,每只鸭肌内注射0.5毫升,效果良好。有人曾以免疫卵黄抗体作紧急防治。方法简便,疗效显著。方法是选择有免疫力的母鸭群,再强化免疫两次,半个月后所产的蛋,用生理盐水将卵黄稀释4~5倍,加入庆大霉素(每500毫升加人8万单位),分装即成。用量,对发病地区的雏鸭,每只皮下注射0.5~2毫升。发病群的雏鸭,每只背部皮下注射1毫升,15~30 日龄皮下注射1.5毫升,1月龄以上的注射2毫升,一般1次即见效。 必要时可重复接种1次。中国农业大学已研制成鸭病毒性肝炎鸡胚化弱毒疫苗(DHV-81 疫苗),免疫母鸭,效果良好,1只母鸭免疫两次,每次1针,间隔14天。 该苗对无母源抗体的雏鸭,于1日龄皮下注射20倍稀释的DHV-81疫苗0.5毫升;有母源抗体的雏鸭(即母鸭曾注过鸭肝炎疫苗)于7~10 日龄皮下注射DHV-81疫苗1毫升。保护期6周以上,能有效地控制此病。

关键字:鸭病毒性肝炎
上一篇: 鸭瘟
下一篇:番鸭细小病毒病
网友评论
热点资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