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位置:兽医手册> 内科病> 营养代谢> 浏览宠文

肥母牛综合征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,而是母牛在泌乳末期或干乳期营养失控,过度肥胖而引起的伴有消化、代谢、生殖等机能紊乱的综合征。主要发生于各种年龄的产犊母牛。临床上以食欲废绝、胃肠蠕动停止以及间有黄疸为特征。剖检时,肝、肾有严重的脂肪变性,故又称牛脂肪肝病。因其与绵羊妊娠毒血症相似,故又称牛妊娠毒血症。因病的后期母牛卧地不起,故又称为母牛卧倒不起综合征。近年来,我国许多地区牛只变肥胖的日益增多,所以本病也呈增加趋势。

【病因】主要原因是母牛在干乳期中日粮配合不当,能量供应过高,且又缺乏运动,造成身体过于肥胖,当怀双胎或分娩后,能量需要突然增加时,蓄积于脂肪库内的脂肪大量转入肝脏而发病,凡高产母牛,不论年龄和胎次均可发生本病。一般在产后5~35天发病。呈散发性。严重病例往往在发病3天后死亡。如整个牛场饲养管理条件差,则在同一畜群中可相继发生,有呈地方性流行趋势。

【诊断要点】

1.临床症状

(1) 急性型分娩后即发病,病牛精神沉郁,食欲减退或废绝,泌乳量下降,反刍停止,瘤胃蠕动稀少。可视粘膜发绀、黄染,体温起初稍升高达39.5℃以上,以后逐渐回复乃至降到常温以下。有时肌肉震颤.心跳疾速,脉搏动强盛、增数,每分钟达90~150次。颈部强直,目光呆滞。对治疗多无反应,即使拖延几天,仍不免于死亡。

(2) 亚急性型症状较轻,常并发酮病、真胃变位等。由于牛体处于应激和免疫抑制状态,抵抗力降低,易感染乳房炎、沙门氏菌病、胎衣停滞、子宫炎、蹄叶炎等。患畜逐渐变虚弱,体重减轻,常并发生殖器官疾病而长期不育。

2.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减少到3X109/升,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加,红细胞、血红蛋白、红细胞压积容量、淋巴细胞均下降。血糖、甘油三脂下降。血酮3.13毫摩/升,游离脂肪酸及血液尿素氮明显升高。尿酮检查阳性,尿蛋白阳性,血液尿素氮升高。能反映肝细胞损害的特异性酶?如鸟氨酸-氨基甲酰转移酶、山梨醇脱氢酶、血清谷草转氨酶等都显著增高。

1. 病理剖检特点尸检特征性变化为肝脏脂肪变性,显著肿大,呈黄土色,质脆,切面脂肪浸润.呈橘黄色,切块漂浮于水面。肾肿大、褪色、质脆,周围大量脂肪沉着。组织学检查,肝细胞内有大量脂肪空泡,有时将核挤到边缘,并呈现肝脂变的特征。肾上皮细胞、心脏的心肌纤维之间也有许多脂肪空泡。

【防治】

1. 预防主要在于合理的饲养管理。干乳期要严格控制精料量,为防止过肥应增喂干草,玉米青贮的日量要达到10~20千克,精料要控制在3~4千克。每日上下午都必须进行驱赶运动。条件允许的要分群管理,干乳期母牛和青年母牛应与泌乳期母牛分开词喂,以便根据不同体况而随时调整日粮比例。及时治疗各种产科疾病,以提高受胎率,并保证正常产犊。

2. 治疗治疗原则是补糖、保肝、解毒和防止继发感染。主要治疗方法与酮病相似,但任何疗法都必须早期施行。对病畜要给予优质干草,充足饮水和补充含钻、碘的食盐及无机盐,以保证能量平衡,从而阻止动物储备脂肪。

(1)补糖保肝50%葡萄糖液500~1000毫升,静脉注射,每日1次。也可用丙二醇200克,或丙酸钠125~250克和甘油200克内服,每日2次。同时皮下注射胰岛素200~300国际单位,每日2次,可促进葡萄糖的利用,效果更好。用氯化胆碱20克内服,每日1次,可促进磷脂的合成和脂昉的转化,从而可减轻肝脏负担。也可使用尼克酰胺12~25克内服,或使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本病。

(2)防止感染可使用金霉素、四环素等广谱抗生素静脉滴注.用量为200万~250万单位,每日2次。


(3)对症治疗为防止酸中毒,可用5%碳酸氢钠500~1000毫升静脉注射;为增进食欲,可向瘤胃内移植健康牛瘤胃液5~10升;为强心,可用安钠咖注射液皮下注射。

 

关键字:肥母牛综合征
上一篇: 糖尿病
下一篇:鸡脂肪肝综合征
网友评论
热点资讯